小學部:睹名師風采,促自我成長
來源:小學部 作者:胡媛媛 發布日期:2015-11-16 瀏覽次數:4695
一睹名師風采,走進名師課堂,現場觀摩學習,聆聽大師教誨,這是我們每個青年教師的心愿。非常榮幸有機會外出學習,我們一行6人于11月12日下午前往常熟國際學校參加舉行的第四屆長三角卓越課堂教學研討會。
走進常熟國際學校就像走進了一座知識的城堡和文化的殿堂,這里環境優雅,文化氣息濃厚,每一個長廊、每一塊墻壁、每一個角落都書香四溢,沁人心脾;教室、活動室、電影室、休閑室、圖書館每一處精巧布置中都顯得那么精雕細琢,那么地充滿文化氣息。并將各種知識都搬入了學生的視線中,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做人,提升了道德情操,拓寬了知識的范圍。
期間我們聆聽了市高級教師屠根林的《桂花雨》和鞏學茂的《梅花魂》展示課以及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孫雙江執教的《春聯》和他的《傳統文化和語文童子功》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感受到他們扎實的教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同的老師,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設計思路,演繹著不同的教學風采,展現著別樣的精彩。
屠老師用他那溫文爾雅的神態,親切自然的語言,引領著學生跟隨作者的步伐,回憶童年,品味花香。從桂花香和搖花樂這兩處難點入手,通過抓住文中的關鍵字詞“纏”和“使勁地搖”去感受人物內心的情感。引導孩子們合理地想象,通過音樂、多層次的朗讀走進人物內心,真實感受琦君淡淡的思鄉之愁。
鞏老師的《梅花魂》更是標新立異,大膽地對文本進行了取舍,通過展示梅花圖讓孩子們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欣賞一幅幅冷艷幽芳的梅花,如臨其境,如聞其香,使學生一下子拉近了與梅花的距離,不由自主的喜愛梅花,吸引全體學生走近梅花,進入課堂。并重點指導孩子們品讀外祖父的一段贊美梅花品性的文字,反復誦讀,反復品味,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讀出文中之意,讀出文中之情感受梅花魂三層含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整節課中鞏老師妙語連珠,運用自己的教學機智把學生帶入到一個個的高潮中,教學氣氛活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情緒高漲,興致勃勃,老師講得激情,學生讀得精彩,師生共譜一曲愛國華章。
走近孫老師的課堂,更是一種享受,妙趣橫生、大氣磅礴,如行云流水,處處彰顯和諧靈動、充滿魅力的語文智慧,盡顯卓越課堂的大師風采,孫老師一上臺,就和在座的學生們進行了親切的互動,他由自己的姓“孫”字入手,用一個個和孫悟空相關的問題拉近了自己和孩子們的距離,大家一下子消除了緊張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課文。給自己的名字找“另一半”,更是激發了同學們的對對聯的興趣,人人參與其中迫不及待地為自己的名字配對,最后還布置了一道巧妙趣味十足的家庭作業,給爸爸媽媽的名字配對,讓學生在生活中享受真正的文化大餐。我最喜歡孫老師課堂上孩子們學習的狀態,個個都很興奮,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所疑、所見、所聞,孩子們真的很享受課堂。孫老師對孩子的鼓勵很有方法。那一句句“小才子”“小才女”的認可,孩子們在他的調動下開啟了思維的大門,點燃了智慧的火花,變得靈動起來。接著孫老師給我們做了名為《傳統文化與語文童子功》的精彩講座,通過視頻,向大家介紹了六歲國學小才女李尚榮的故事。他指出0~12歲,是人生的春天,是播種的季節,這時候是人的記憶力的黃金時期,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是想象力的黃金時期。要想練好童子功,就得引導孩子做到以下兩點:一是熟讀成誦,背誦經典;二是大量閱讀,博覽群書。同時還給我們提出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應該做到“五個一點”:起點高一點,容量大一點,難度深一點,視野寬一點,積累厚一點。
聽完三位老師的課后我也聯系到自己平時上課的情景,自己平時在教學中多數時候只是充當了一個搬運工,將教案上或教參上的內容直接照搬給學生,缺乏自己的個性解讀。在課堂上害怕學生聽不懂,學不會,自己成為了教學的主角,而學生卻成了配角。沒有在教法上下功夫,沒有在引導上想辦法,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沒有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索,自己發現總結答案的機會。對文本內容關注太多,僅僅是圍繞課本中的知識去教學,而對于學生方法的指導較少這是值得我去反思的。通過這次聽課,讓我深受啟發,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課堂的學習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來表揚學生,激發他們發言的欲望,激勵他們學習的興趣。注重引導學生朗讀,進而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在朗讀中更好的領會文章所表達的內容,爭取讓學生學的更開心、更有效。同時,做個有心人,平時要多讀書、多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尤其是知識方面的積累和課堂語言的錘煉。這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根本所在,只有教師自己的業務素養提高了,才會創出實效的教學方法來。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質,不斷學習,博采眾長,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邊實踐邊總結邊反思,在反思中教學,在教學中成長,嚴格的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做最好的詮釋。
一睹名師風采,走進名師課堂,現場觀摩學習,聆聽大師教誨,這是我們每個青年教師的心愿。非常榮幸有機會外出學習,我們一行6人于11月12日下午前往常熟國際學校參加舉行的第四屆長三角卓越課堂教學研討會。
走進常熟國際學校就像走進了一座知識的城堡和文化的殿堂,這里環境優雅,文化氣息濃厚,每一個長廊、每一塊墻壁、每一個角落都書香四溢,沁人心脾;教室、活動室、電影室、休閑室、圖書館每一處精巧布置中都顯得那么精雕細琢,那么地充滿文化氣息。并將各種知識都搬入了學生的視線中,孩子們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做人,提升了道德情操,拓寬了知識的范圍。
期間我們聆聽了市高級教師屠根林的《桂花雨》和鞏學茂的《梅花魂》展示課以及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孫雙江執教的《春聯》和他的《傳統文化和語文童子功》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感受到他們扎實的教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同的老師,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設計思路,演繹著不同的教學風采,展現著別樣的精彩。
屠老師用他那溫文爾雅的神態,親切自然的語言,引領著學生跟隨作者的步伐,回憶童年,品味花香。從桂花香和搖花樂這兩處難點入手,通過抓住文中的關鍵字詞“纏”和“使勁地搖”去感受人物內心的情感。引導孩子們合理地想象,通過音樂、多層次的朗讀走進人物內心,真實感受琦君淡淡的思鄉之愁。
鞏老師的《梅花魂》更是標新立異,大膽地對文本進行了取舍,通過展示梅花圖讓孩子們在美妙的音樂聲中欣賞一幅幅冷艷幽芳的梅花,如臨其境,如聞其香,使學生一下子拉近了與梅花的距離,不由自主的喜愛梅花,吸引全體學生走近梅花,進入課堂。并重點指導孩子們品讀外祖父的一段贊美梅花品性的文字,反復誦讀,反復品味,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讀出文中之意,讀出文中之情感受梅花魂三層含義。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整節課中鞏老師妙語連珠,運用自己的教學機智把學生帶入到一個個的高潮中,教學氣氛活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情緒高漲,興致勃勃,老師講得激情,學生讀得精彩,師生共譜一曲愛國華章。
走近孫老師的課堂,更是一種享受,妙趣橫生、大氣磅礴,如行云流水,處處彰顯和諧靈動、充滿魅力的語文智慧,盡顯卓越課堂的大師風采,孫老師一上臺,就和在座的學生們進行了親切的互動,他由自己的姓“孫”字入手,用一個個和孫悟空相關的問題拉近了自己和孩子們的距離,大家一下子消除了緊張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課文。給自己的名字找“另一半”,更是激發了同學們的對對聯的興趣,人人參與其中迫不及待地為自己的名字配對,最后還布置了一道巧妙趣味十足的家庭作業,給爸爸媽媽的名字配對,讓學生在生活中享受真正的文化大餐。我最喜歡孫老師課堂上孩子們學習的狀態,個個都很興奮,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感、所疑、所見、所聞,孩子們真的很享受課堂。孫老師對孩子的鼓勵很有方法。那一句句“小才子”“小才女”的認可,孩子們在他的調動下開啟了思維的大門,點燃了智慧的火花,變得靈動起來。接著孫老師給我們做了名為《傳統文化與語文童子功》的精彩講座,通過視頻,向大家介紹了六歲國學小才女李尚榮的故事。他指出0~12歲,是人生的春天,是播種的季節,這時候是人的記憶力的黃金時期,是語言發展的黃金時期,是想象力的黃金時期。要想練好童子功,就得引導孩子做到以下兩點:一是熟讀成誦,背誦經典;二是大量閱讀,博覽群書。同時還給我們提出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應該做到“五個一點”:起點高一點,容量大一點,難度深一點,視野寬一點,積累厚一點。
聽完三位老師的課后我也聯系到自己平時上課的情景,自己平時在教學中多數時候只是充當了一個搬運工,將教案上或教參上的內容直接照搬給學生,缺乏自己的個性解讀。在課堂上害怕學生聽不懂,學不會,自己成為了教學的主角,而學生卻成了配角。沒有在教法上下功夫,沒有在引導上想辦法,忽略了學生的個性差異,沒有給學生留下自主探索,自己發現總結答案的機會。對文本內容關注太多,僅僅是圍繞課本中的知識去教學,而對于學生方法的指導較少這是值得我去反思的。通過這次聽課,讓我深受啟發,轉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主動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課堂的學習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來表揚學生,激發他們發言的欲望,激勵他們學習的興趣。注重引導學生朗讀,進而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在朗讀中更好的領會文章所表達的內容,爭取讓學生學的更開心、更有效。同時,做個有心人,平時要多讀書、多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養,尤其是知識方面的積累和課堂語言的錘煉。這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的根本所在,只有教師自己的業務素養提高了,才會創出實效的教學方法來。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質,不斷學習,博采眾長,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邊實踐邊總結邊反思,在反思中教學,在教學中成長,嚴格的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行動做最好的詮釋。